央视网消息:“快看,这水壶里又是一层厚厚的水垢,喝这样的水,不得肾结石才怪!”这样带着担忧的抱怨,您是不是也经常在家里听到,或者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疑虑?最近,在央视《朝闻天下》的朝“问”健康版块中,也特别针对这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进行了澄清。那么,水壶里看着“脏兮兮”的水垢,真的就是导致肾结石的“元凶”吗?今天,就让我们化身“健康侦探”,结合权威专家的解读,为这口“锅”找找真正的主人。
第一步:认识“嫌疑人”——水垢到底是什么?
要想“破案”,首先得了解我们的“嫌疑人”——水垢。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的科普,水垢并非什么神秘的有毒物质。它其实是天然存在于水中的矿物质在加热过程中的“变身”产物。我们喝的自来水中,含有不少可溶性的钙离子、镁离子,以及碳酸氢根离子。当水被加热时,它们会发生化学反应,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,主要就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。这些沉淀物附着在水壶内壁,就形成了我们肉眼可见的水垢。
展开剩余74%水的“硬度”是决定水垢多少的关键。国际上通常用每升水中碳酸钙的含量来衡量硬度。当水的硬度超过200毫克/升时,加热后就比较容易产生水垢。我国最新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5749-2022),对总硬度的限值为450毫克/升。也就是说,只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的自来水,其矿物质含量都是安全可控的,并不会对健康构成威胁。
第二步:追踪水垢的“体内之旅”——它会被人体吸收形成结石吗?
这是案件的核心:喝下去的水垢,会跑到肾脏里“安家落户”吗?
答案是:并不会。
让我们来追踪一下这些矿物质进入人体后的旅程:
1.胃酸的“分解”:当水垢随水进入我们的胃里,强大的胃酸(主要成分是盐酸)会立即对它进行“处理”。水垢中的部分碳酸钙和氢氧化镁会被胃酸分解,重新变回可溶性的钙离子和镁离子。
2.人体的“择优录取”:这些被分解的钙、镁离子,和我们从牛奶、豆腐、绿叶蔬菜中摄取的钙、镁一样,都是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。它们会被身体按需吸收,参与骨骼构成、神经传导等重要生理活动。所以,喝硬水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为我们补充一点点矿物质。
3.代谢系统的“清扫”:对于那些没被胃酸分解的,或是人体吸收不了的多余部分,我们强大的代谢系统会接管一切。它们会随着粪便、尿液等途径被顺利排出体外,根本没有机会在肾脏里“搞事情”。
因此,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,饮用有水垢的硬水,并不会直接导致肾结石的发生。水垢的“嫌疑”基本可以排除了。
第三步:揪出“真凶”——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肾结石?
既然为水垢洗清了“冤屈”,那么导致肾结石的“真凶”究竟是谁?专家指出了一个常常被我们忽视,却至关重要的因素——饮水量不足。
如果把我们的肾脏比作一个精密的过滤器,那么尿液就是带走“杂质”的清洁剂。当你长时间不喝水或喝水太少时:
•尿液会高度浓缩:尿液中的水量减少,而草酸钙、尿酸等容易形成结石的物质浓度就会急剧升高。
•晶体析出与沉积:在高饱和度的环境下,这些物质很容易从尿液中析出,形成细小的晶体。这些晶体日积月累,互相黏附、长大,最终就形成了让人痛苦不堪的肾结石。
所以,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喝的水“硬不硬”,而在于你喝的水“够不够”!
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的建议,在温和气候条件下,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每天应饮水1700毫升,成年女性每天应饮水1500毫升。如果您从事体力劳动或大量出汗,则需要补充更多的水分。
“案件”总结:给您的健康小贴士
经过我们的科学“侦查”,案件终于水落石出:
•“被告”水垢:无罪!它是水中天然矿物质的结晶,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吸收或正常排出,与肾结石没有直接因果关系。
•“真凶”:饮水过少、尿液浓缩,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(如高草酸、高嘌呤、高蛋白、高盐)、代谢性疾病(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)等才是诱发肾结石的主要风险因素。
所以,从现在开始,请放下对水垢的偏见和恐惧吧。如果您实在不喜欢硬水的口感,或者想保护家里的涉水电器,可以使用净水器或定期用白醋、柠檬酸清理水垢。
但更重要的是,请务必记住:预防肾结石最简单、最有效、最经济的方法,就是保证每天足量饮水!
现在,就拿起你手边的水杯,喝上一大口吧!这才是给肾脏最贴心的呵护。
来源:央视网
发布于:北京市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