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洋大时代道德篇(四十):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
在北洋的历史长河中,小军阀之间的摩擦和纷争犹如过家家,尤其是川系军阀的内斗更是频繁。20年间,这类冲突发生了超过400次。每当战事爆发,百姓们反而像看热闹一样围观,战斗的原因往往让人难以理解,简直可以说是“师出无名”。但大军阀之间的对抗可不像小规模的混战那么简单粗暴。每个军阀背后都有一位领袖人物,而下属也期待他们成为榜样。所以,大军阀们往往讲究“师出有名”,在开战之前,他们会通过一些道义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。比如,可能会声称这是“伐无道、诛暴秦”之类的豪言壮语。于是,军阀们会采用“通电揭短”这种手段,公开揭露对方的丑事,抢占道德的制高点,进一步壮大自己。
在这些揭短的通电中,无论内容是否真实,甚至是一些无中生有的指控,往往都能成为攻击对方的有力武器。比如,在民国九年七月八日,段祺瑞向“大总统”徐世昌提交了一份关于吴佩孚的报告,内容指责吴佩孚与外敌勾结,收受贿赂六十万元,还用广东毫洋在沿途进行贿赂,证据充足,罪行显然。文末,段祺瑞还巧妙地为徐世昌留下了裁判空间,希望他来做个公正的裁决。虽然吴佩孚一生并不爱财,但他被描绘成了一个叛国的贪污犯。段祺瑞的战略很明确:只要吴佩孚的声望受到损害,直系军阀就会失去凝聚力,曹锟这个名义上的“老帅”也无法再稳固其地位。
展开剩余57%然而,吴佩孚并没有坐以待毙。在他回应段祺瑞的通电时,也毫不客气地揭露了段祺瑞的种种不端行为。吴佩孚通过通电表明,“我不想参与这场内部纷争,但段氏却偏要把我们拖进这个无谓的争斗。”作为直系军阀的中坚力量,吴佩孚不仅是一位勇敢的将领,还是一位文采出众的“笔杆子”。在这场与皖系军阀的对决中,他成功用通电的方式占据了道义的高地,直言直皖开战非义之战,言辞犀利,言简意赅地将正义的旗帜高高举起。
接下来,吴佩孚通过接连的通电表达了自己对段祺瑞的失望。他强调“我们曾是义兄弟,情深似海,但此刻却不得不拿起武器相向。”他反复声明,自己的立场是为了国家利益,袍泽情谊应当高于一切,而这场内战完全违背了道义。他呼吁段军将士能够明辨是非,理智决断,做出有利于国家的选择。
然而,正如这场电报战所预示的那样,直皖两系之间的战争似乎已经注定了结果。双方都明白,通电揭短虽然是一种有力的攻击手段,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。占据道义高地的一方能够“师出有名”,但也会使得原本深厚的战友情谊变得脆弱。吴佩孚起初还故意自比“争子”,毕竟段祺瑞在他心中是尊敬的师长。但随着战事愈发激烈,吴佩孚开始毫不留情地批评段祺瑞的个性,称他为“秉性凶残,专擅恣睢,阴险狠毒”,直言不讳地揭露对方的种种恶行。
通过这场通电战,北洋军阀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变得更加清晰。虽然这些军阀勇敢地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,试图展现出他们的道义担当,但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尔虞我诈和暗流涌动。这些被历史铭记的名字,虽然在战场上威风八面,但他们的背后,却往往是无尽的狼狈和迷茫,原本的理想也被利益与权谋所扭曲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